6月14日,正值苦荞成熟时节,记者走进太湖县徐桥镇桃铺村苦荞种植基地,连片种植的苦荞颗粒饱满丰收在望。
在省农科院驻村第一书记於春的指导下,桃铺村种植大户余红灯今年种了20余亩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苦荞新品种皖苦荞2号和皖苦荞3号,通过运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荞麦迎来丰收。受省农科院科研处委托,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实地查看了桃铺村荞麦成果转化基地现场,并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基地种植的皖苦荞2号、3号分别较常规栽培的当地品种增产10.48%、6.11%,其中皖苦荞2号亩产为146.5公斤。
“苦荞籽目前市场收购价是4-6元/公斤,若是脱壳售卖,1公斤能卖到10元左右,供不应求。按目前的土壤气候条件,一年可种两季苦荞,效益比较可观。”余红灯告诉记者,苦荞全身都是宝,苦荞作为原料可加工荞麦面粉、荞麦茶、荞麦挂面、荞麦醋、荞麦酒、荞麦皮枕芯等深加工产品。秸秆可以做青贮饲料,用来喂羊,还可以节省一笔饲料开支。
“我们利用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制的有机肥搭配使用羊粪、稻壳等,对桃铺村养殖场周边贫瘠的旱地土壤进行改良,示范推广荞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同时利用现有的省农科院扶贫养殖场,在桃铺村建设种养一体化示范基地。”於春介绍,他们利用苦荞秸秆搭配玉米秸秆制成青贮饲料,同时配以精饲料喂羊,羊粪发酵后用来改良土壤,集成创新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适用于普通养殖场的种养一体高效运行新模式。“通过示范推广苦荞栽培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基地亩均节省劳动力、化肥、农药成本160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苦荞170亩,带动12家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元。”
荞麦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杂粮,富含膳食纤维、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调节血糖、降脂抗氧化等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苦荞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荞麦面粉、荞麦茶、荞麦挂面、荞麦醋、荞麦酒日益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宠。“我们在桃铺村实施特色种养产业提升项目,重点开展苦荞新品种与配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旨在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在太湖县桃铺村特色种养产业提升座谈交流会上,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朱加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