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

我院作物所大豆栽培团队研究论文探究了种植大豆对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1-08 15:05   来源: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阅读: 次   字体:[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近日,院作物所大豆栽培团队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Energy》(IF=9.0)上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soybean inclusion in cropping systems on productivity, profitability, and carbon footprints: A case study from the Huang-Huai-Hai Plain”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究了大豆单作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地区周年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

黄淮海平原种植大豆对周年系统生产力、能量盈余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比较了三种种植模式:冬小麦-大豆(W-S)、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W-M/S)、以及传统的W-M对周年系统产量、能源平衡、碳足迹(CF)、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M相比,W-S和W-M/S中大豆的前茬效应分别使后茬小麦产量提高了8.8%和3.6%;W-M/S使周年籽粒产量、当量产量和能量产量分别提高了3.6%、17.5%和6.7%,相应的W-S分别降低了28.6%、5.3%和25.2%;由于农资投入较少,W-S使碳足迹降低了19.8%-42.8%;在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的情况下,W-M/S使净能量、净回报和净碳收益分别增加了5.1%、9.4%和4.3%,同时碳足迹降低了19.3%-31.3%,最终可持续性指数上升了43.2%。综上,种植大豆(无论是间作还是轮作)都可以保持土壤有机碳并降低碳足迹。


论文第一作者为院作物所大豆栽培团队杨磊博士和金文俊博士,通讯作者为杜祥备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参与了相关研究。研究得到了农业生物育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黄淮海高油高产大豆栽培技术研发(2023ZD0403305)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5.134422.